陆海霞委员:
您提出的《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核心路径,有助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这样的背景下,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的“出台产教融合型系列政策”“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高校企业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意见建议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对我市产教融合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其中的建议,我们采纳了3条、落实了3条,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出台产教融合型系列政策。长期以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2021年1月,宿迁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与职技院校深化校企融合,共建混合所有制院校。2025年,宿迁市出台《宿迁市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将产教融合纳入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互动。支持龙头企业与职技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鼓励企业新建实训基地。政策层面相关文件已经较为完备,对各个部门、相关企业、各个层次的教育资源如何推动产教融合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推进办法,对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等支持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2.对于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扎实推动产教融合企业申报培育,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认证体系。企业需自愿申报并通过地方初审、市级联审,最终由多部门联合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给予分级奖励:市级通过验收的企业补助10万元,省级50万元,国家级80万元;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市级验收后,企业可获20万元一次性补助。2023年公布的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名单中,35家企业涵盖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半导体等领域,如格力大松、京东金科、洋河酒厂等。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1家企业入选。
3.对于支持高校企业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加快高层次人才引培,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产业人才联企强链,赋能宿迁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长三角、西北、西南等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合作对接,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强强联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助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2024年,举办集萃园区行、江苏省部属科研院所宿迁行等“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116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33项,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15项。推动江苏欢腾农业有限公司和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成立张洪程院士团队新型杂交水稻研究院。2025年,围绕征集到的1500余项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制定印发2025年全市产学研活动计划,先后与西安交大、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1-3月,全市共开展“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28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74项、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3项。二是加快育才引才,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围绕人才协同发展改革示范区建设,与江苏产研院开展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紧缺型人才,提供宿迁学院“双落户”“双聘用”政策及人才编制周转池政策。创新性采用“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成立泗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9家知名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夯实地方主导产业基础,提高引才适配度,被市委组织部列为2025年重点创新项目在全市推广。立足人才服务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契合度、匹配度,坚持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赋能产业,系统性、精准化的方式推进“科技副总”引进与培育,柔性引进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我市企业兼职科技副总,2024年入选省“科技副总”122人。三是建设宿迁大学科技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宿迁大学科技园由宿迁学院和宿迁高新区合作共建,去年2月正式运营,依托宿迁学院科技、人才、智力、学科等资源,借力宿迁高新区产业、政策和资金等支持,探索“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科技载体建设运营机制。运营以来,引进在孵企业40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4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人,13家在孵企业与宿迁学院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19项,举办2024中国宿迁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615”产业赛等创新创业活动20余场。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统筹推进职能,强化与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重点突破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瓶颈,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持续动能。
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7日